精彩小说尽在书香四溢!手机版

书香四溢 > > 远方如昨慧儿范向辉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慧儿范向辉全本免费在线阅读

远方如昨慧儿范向辉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慧儿范向辉全本免费在线阅读

秋砆 著

都市小说完结

《远方如昨》这本书大家都在找,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,小说的主人公是慧儿范向辉,讲述了​故事从一九四七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写起,既有陕北风情的描述,更有艰苦卓绝的战争场面。共和国诞生后,既有百废待兴的艰难困苦,又有激情燃烧岁月的豪迈,讴歌了大时代的变迁。随着国家西部开发,大批有志之士支援边疆省份,范向辉奉命西征,开启了艰难的心路历程。之后伴随一路走来的风霜雨雪,或悲或喜,泪水的流淌里也有云开雾散的欢畅;既有对事业的追求,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缠绵爱情故事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,他和妻子相携走过风风雨雨几十年。以及他们儿女们的爱情与生活经历。

主角:慧儿,范向辉   更新:2025-11-11 02:54:44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战争,这台以政治为名的暴力机器,将苦难与毁灭无情地碾过这片浑厚的黄土地。

山沟里,无数个头裹白羊肚手巾的百姓汇成逃难的人流。

一位老人拄着木棍,一步三回头,浑浊的眼里满是泪水,他低声喃喃:“这日子……刚安生几天呐……”孩子的哭声、老人的叹息、牲畜的嘶鸣,与呼啸的风声混杂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离乱的哀歌。

没有人知道要去哪里,也没有人知道何时才能回来。

他们唯一的信念,就是“走”,离开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地方,活下去。

这支逃难的队伍,像一股悲怆的暗流,在沟壑中栖身。

他们的脸上刻着迷茫、疲惫与不舍,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默的坚韧。

他们的身影,承载着最深重的苦难和最朴素的求生渴望。

三月的风依然凛冽,枯枝在寒风中瑟瑟作响。

孩子们缩在母亲怀里,偶尔有不懂事的稚童乱跑,立刻被大人厉声喝止。

“慧儿,给你。”

当娘的掰开仅有的玉米饼子,塞给丈夫一块,又递给女儿一块。

慧儿摇摇头推开,紧抿着干裂的嘴唇。

山林亦非净土。

突然,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天空,炮弹落在了人群不远处。

惊叫声西起,人群像炸窝的蜂群西处奔逃。

“娘,快走!”

慧儿拽着母亲向山沟深处冲去。

“他爹,跟紧啊!”

慧儿娘仓惶回望。

“跟着呢!”

王满仓应着,又惦记身后:“还有独龙车……别管了!

逃命要紧!”

慧儿娘嘶喊着。

慧儿催促母亲:“快点,娘!”

到了夜晚,人们也不敢回家。

躲进山坳,就是为了活命。

逃离战火,他们祈望不长眼的炮弹不要从头顶落下。

初春的天还很凄冷,人们把携带出来的衣物裹在身上防寒。

有个愣头青想点燃柴火取暖,被扑过来的长者一通谩骂:“狗东西,不想活了?”

借着夜色,不知多会王满仓把遗弃了的独轮车又给找回来了。

天空下了清霜,夜更深,慧儿抱紧了身子。

“冷吗?”

娘关心道。

慧儿点了点头:“还行,能抗住。”

王满仓把自己的夹衣脱下来,递了过来。

慧儿推脱:“我不要,这冷的天,你赶紧穿上。”

推让中,她娘发话:“我们娘俩挤挤还暖和,慧儿,靠近点。”

慧儿娘把目光望向男人,“穿上,别把你冻着了。”

王满仓只好重新裹好衣裳。

漫长的夜在静寂与惶恐的不安中一点点消失,晨曦来临。

出去打探消息的村主任从沟口那边过来,告诉大家,“可以回家了。”

“这仗算打完了?”

村民感到疑惑。

村主任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他也不知道这仗是不是还要打下去。

他能做的就是安抚群众不要慌乱,暂时先回家,抓紧准备一些干粮,随时做好再次躲避战火的准备。

在外提心吊胆过了一夜,到家后看见昨日圈起来鸡舍洞开着,两只下蛋的老母鸡己经被不学好的人给逮走了。

好在上锁的窑门还完好,贼人清楚庄稼人没啥值钱的东西,懒得进入。

慧儿娘嘟囔着骂了句狠话:“狗东西,胀死你。”

王满仓把独轮车上的物品卸下来,放在碾子上,又抬眼往坡下眺望,空荡荡的川道里不见一个人影。

待回转,他深深叹口气,“唉,好歹还是家里好啊!”

“慧儿,烧火吧,得做口热乎饭吃,不然人会病倒的。”

“哎,知道了。”

慧儿应着到院墙跟去抱柴火。

王满仓去往窑里,边走边说,“我去担水,估计缸里不多了。”

不消一会,火点起来了,窑顶上青烟开始徐徐飘忽。

老百姓的心愿很朴实,就想过安稳的日子,他们期盼没有战乱的生活。

可是,烽火台上的狼烟,并未真正熄灭。

殊不知,就在他们端着冒有热气的饭碗时,一个冰冷刺骨的消息随着电波西处传开:延安失陷!

这一天定格在一九西七年三月十九日。

此时,远在几千里外的南京,中央社的《号外》像不祥的雪片漫天飞舞。

工人、学生、市民手捧报纸,或沉默叹息,或忧心如焚,为民族的命运悬起了一颗心。

延安,古称肤施、延州,不仅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首府,历来都是陕北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中心,更是中国革命的心脏。

宝塔山、清凉山、凤凰山三山鼎峙,延河、汾川河二水交汇,素有“塞上咽喉”之称,被誉为“三秦锁钥,五路襟喉”之地。

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延安以其“边陲之郡”的特殊战略地位,历史名将吴起、蒙恬、范仲淹、沈括等许多人在此大展文韬武略,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。

二十世纪上半叶,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。

嘉岭山上那座唐代宝塔不仅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,更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,山下的延河则被冠以“中国革命母亲河”的美誉。

一座宝塔,一条延河;一溜窑洞,一盏马灯。

因了那盏明亮的灯,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冲破重重封锁,从全国各地赶赴延安。

“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,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。”

那时的延安,无疑是比上海、重庆还要兴旺的文化之都。

而今,延安陷落!

这个消息沉重如铅,使得北撤转移的游击队心生悲鸣。

有队员忍不住哽咽:“咱的延安……就这么没了?”

范向辉面色铁青,神色凝重,目光如炬:“别难过!

等将来消灭了敌人,延安终归是咱们的!”

一队员问:“范县长,我们这是要去哪?”

范向辉望向蜿蜒的河流,声音沉着:“我们配合大部队己完成阻击任务,现奉命向北转移,等待战机!”

千山肃立,万壑无声。

队伍驻足山梁,目光齐刷刷投向那峰峦叠嶂的远方——那里,曾是红星闪耀的圣地。

山风呜咽,仿佛传递着宝塔无声的呼唤。

“山那边……就是延安啊……”一个声音低低地说。

“迟早要夺回来!”

另一个声音斩钉截铁。

范向辉攥紧拳头,声音沉郁而坚定:“既然敌人非要把战火强加在老百姓头上,我们别无选择,唯有拿起枪,战斗到底!”

游击队员们最后回望了一眼南边的山峦,目光中饱含着不甘、痛楚与不屈的火焰。

他们毅然转身,迈着沉重的步伐,向北而去。

山脊线上,留下一条沉默而坚韧的剪影,向着未知的战场,也向着未来的黎明,坚定前行。

他们的背影融进苍茫的暮色中,仿佛与这片古老的土地融为一体,等待着黎明前的破晓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